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卷直解(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说明这个我们一念心识的这个杂染的流转门跟清净的还灭门,这些都是心识的功能相状。我们看:

乙二、明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是一个心识的染净的作用,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些染净作用所依止的一个理性,一个真实不变的理性,叫唯识的实性。我们看偈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这个唯识实性,它这个道理是诸法的胜义,这个道理是特别的殊胜,不是世间的道理所能够比的。这种道理如果我们去随顺它,的确能够使令我们断恶修善成就佛道,它有这种功能。这个道理是应该安立什么名称呢?“亦即是真如”,我们在假名上安立作真如,为什么叫真如呢?因为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常如其性故”,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不管你造了罪业,你这念罪业的心,也是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不管你今天修多大的功德,你这念心也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的其体性是“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前一念心识的一个真实的道理。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这种道理的开显是因为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我法二执,所显的一个诸法的胜义,或者我们讲真如也好,讲一真法界都好。为什么叫真如呢?

第一个,它这个道理是真实而不虚妄,比如说我们一般的凡夫,我们也能够讲出一些道理,这些世间人他的造罪,他为什么敢造杀盗婬妄的罪业,他心中一定有一个道理。他说:怕什么,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他今天造罪业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道理在支持他,他认为这个人死了以后,不管你造了罪业、造了善业,你做人还是做人,鸡死了以后继续做鸡,狗死了继续做狗,他产生一种常一主宰的我见。这种常见的这种道理当然是虚妄的,你这个道理跟真实义不相符合。佛法讲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妄,宇宙间真实是有这个道理存在。

其次,如常而不变易,这个道理是不能随时空有改变的。就是你这个道理,你在欲界的时候,这个道理是适合的,你到了色界,也适合个道理,你成佛了,这个道理还是适合你,这个是不随时空而有改变,所以叫作真,叫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这个道理,这个名称是这样安立下来的。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是解释它是一个无为法,他没有增减相,没有染净相。就是你这个凡夫的烦恼障、业障不能使令它减少,圣人的无量无边的这种清净的智慧也不能使令它增加,在凡夫迷惑的地方也不会使令它染污,佛陀的觉悟,不会使令它清净,这个道理是一个不随有为法的造作而变化的,叫“常如其性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识的真实体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附表第十九,我们把《成唯识论》当中的这个相关内容加以补充说明。附表第十九,第四十一面:

附表十九——唯识实性

这个唯识当然指的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一切法都是心识的影像,所以心是根本,这叫唯识。这念心识当中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就是圆成实性,我们先看第一段,它的自体,它的自性。

(一)自性

这个圆成实性,它从作用上来说,是一切位,它体性上说是常如其性,先看它的作用:

“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

在偈颂当中,天亲菩萨只讲到常如其性,在蕅益大师的注解又加了一个于一切位,这样子的话就更清楚了。就是真如它有随缘义,它这个心识的道理它有随缘的作用,它随这个凡圣的因缘的差别,出现了这些十法界的因果。你造杀盗婬妄的业力,当然你这念心就出现了这个三恶道的身心果报;你造五戒十善的业力,你这念心就随顺这个因缘,出现人天的果报。你好好地信愿持名,你这念心就出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是这个我们这念心它的确是遵循了一种随缘的一个道理在运作,这叫于一切位,它不是死的,它是一个有作用的。

约着它的体性来说:

“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就是说,虽然它的作用是不断地变化,但是它的自体还是我空、法空。就是说,你是一个苦恼的凡夫,你这念心的剎那剎那的身心当中,没有一个常一的我,就算你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成就佛的功德庄严,你的佛的身心世界也没有多出一个我出来,也没有多出一个我,还是一样我空、法空。

这个体性是常如其性,没有错,佛的那念心的确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受用。“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那是一个受用,但是我们不能够说,佛因为修证的关系,多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不可能,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它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它也有这个不变的道理。

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这个地方就把这个道理跟外道的禅定作一个拣别。外道,我们不要讲说太低级的外道,讲高级一点的外道,像这个数论派,数论派在解释生命的真相,他也讲一个道理,他讲二十五谛,二十五谛当然主要的是一个神我跟自性。他说这个宇宙间的根本是万法唯是神我,不是万法唯识,这个神我是一个生命的自体,神我是不能改变的,不生也不灭。这个神我他有欲望,他有欲望就想要去受用各式各样的境界,这个自性就把这些境界变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让这个神我来受用。

有一天这个神我受用以后,他觉得这个有欲望是苦恼的,他不欢喜欲望,那怎么办呢?这个神我就修习禅定,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空定,就把这个欲望调伏了,这无量无边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又回到自性里的境界去了。这个时候,外道就认为这个神我叫涅槃,但这个神我其实它并没有觉悟真理,它只是修习禅定,那当然这个不能讲是究竟解脱。

所以这个佛法的圆成实性,它这个道理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跟外道的死定那是不一样的。外道的禅定是不明白道理的,他对烦恼的调伏只是如石压草。换句话说,他那个禅定的心中,他还是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我在禅定当中,我这念心很寂静,所以这一点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这个是讲到这个心识的道理,我们再看第二段。

(二)差别,唯识实性

第二段,我们做一个差别,这个真实性的安立,这当中有两种的差别,看第一个差别:

略有两种:

一者虚妄:谓徧计所执——为简虚妄

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说实性言

这个真实的体性安立的第一个是简别凡夫的虚妄的执着,我们心中一直认为这个我们一念心中有一个真实的我相。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一样,来生的我跟今生的我也一样,这个是徧计所执性。其实你的心不是这样的相,你的心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这念心的本来面目是常随缘而不变,常不变而随缘,这才是真实的道理。我们认为我们这念心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流转当中永远不改变的一个我,这个是错误的,这是虚妄的,这是第一个简别。第二个:

復有二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