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直解(第3页)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虽然种子是剎那生灭的,但是它是长时间的一类相续,乃至到究竟位,究竟位就是成佛啦!佛果!才消失掉,方成种子。说我们的生命当中,只要我们造了一个业,这个业还没得果报之前,它一定是恒随转,恒常地随顺我们的生命,不断地运转。您到天上去了,它那个业跟您到天上去了,您到人间来,那个业也带到人间来,您到极乐世界去,那个业也跟您到极乐世界去,说您从凡夫变成圣人了,那个业就跟您到圣人的心识里面去,所以这个阿罗汉还有习气。舍利弗尊者他过去有这个瞋心的习气,他相信三宝以后,随佛出家,修四念处,把内心的我爱执给消灭了,转凡成圣了,那是一个圣人清净光明的心识。
(本章未完,请)第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但是这个圣人的心识,他内心当中有漏的种子,他只是断除了一部份,还有一些剩馀的习气还在,这些习气还是恒随转的。所以这个舍利弗尊者,他的身影印在动物的身上,这个动物会颤抖、害怕,这怎么回事呢?万法唯识!说这个身影跟心识有关系,就是这个恒随转。舍利弗的阿赖耶识有瞋心的种子,他散发出来,加持在这个身影上,使令动物害怕,这怎么回事呢?就是恒随转。
佛陀的阿罗汉比丘,毕陵伽婆磋,毕陵伽婆磋他过河的时候,不喜欢坐船,用走路的,走路就走不过去,他要河神帮他断流,把水流给断下去,他从地上走过去,慢心重。所以说呢,这个圣人的心识当中,还有一些习气。这是表示恒随转,一定要等到金刚道后异熟空,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呢。金刚道,为什么等觉菩萨的道、智慧以金刚来做譬喻,因为那智慧太强烈了,能断一切有漏的种子,就像金刚能断一切法。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些微细的烦恼障、所知障,俱生微细的烦恼障、所知障,在成佛的时候才顿断。所以佛陀没有所谓的习气这件事情,没有!佛陀是业尽情空。在成佛之前,我们所累积的烦恼习气都是恒随转,随顺您的阿赖耶识不断地流转下去,所以它是剎那生灭,但是它又是恒常地相续。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这个种子的体性是决定的,什么叫决定呢?就是您这个善恶的这种因力,所引生的善恶功能是决定的。说是这个善种子一定引生可乐果报,恶种子一定引生不可乐果报,这个种子不会因为他的剎那生灭而有变化,一定是,这个道理是决定的。说您今生出家修行,来到三宝的境界,努力地持戒,努力地读诵大乘经典,修习种种清净的善法,但是您今生的身心还是很多的障碍,很多的病痛。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说是善业成就可乐果报,但是我造了多善业,我的果报是不可乐的,这怎么回事呢?就是您过去有罪业,您可能是过去生或者学佛之前有一些罪业在,在您的这个第八识当中,剎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您今生的造善业的力量强大,把这个罪业给逼出来,重报轻受。换句话说,绝对不可能因为造善业而得不可乐果报,这是不可能的事,性决定,善业种子的体性是招感可乐果报的,恶业种子的体性是招感不可乐果报的,这个体性是决定不能混漤的,所以这一点就是种子的一个特色,性决定。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第八识的种子是剎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它什么时候起现形呢?要待众缘和合,才能够生起种子。就是说您今天造了很多的善业,但是您不一定今生能够受用,您今生所受用的可能是您前生某一期生命的业力。就是您不能马上享受您今生的善业,不可以!什么时候能够享受我今生的善业呢?待众缘。要等到因缘的成熟才能够出现,这个地方是简别自然外道,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没有因缘,所以这个地方待众缘能够破除这样的邪见。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个地方是说,个别个别的身心果报,是个别个别的因地所引生的,这个地方简别一因多果论。外道是认为说: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果报,实际是一个共同的因,就是大梵天,一因引生多果,佛法是不同意,佛法是说:引自果。说您今生的果报是有各式各样,有些人健康,但是贫穷,有些人是富贵,但是多病,您一期的果报当中,累积了很多很多的差别果报,这些都是您个别个别的因地所引生的。就是您过去在因地的时候,您可能是喜欢布施,但是您瞋心也重,喜欢杀生,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它就是富贵而多病。就是个别个别的这种果报,是由个别个别的因地引生的,是这个意思,叫引自果。这是讲到种子的六种别相。
再看最后一段的结示:
谓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法),非一非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这个地方是把种子跟第八识及跟所生的果法做个总结。种子跟第八识的现行,还有它所变现这一期的色心果报,它们三者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这个当中,什么叫非一非异呢?就是体用因果,这两层的关系。体用因果,就是第八识跟种子是体用的关系,第八识是自体,种子是个作用,第八识对望着种子是体用的关系;种子对望着现行来说,是因果的关系,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法。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关系就从譬喻当中容易理解。这个譬喻是《成唯识论》说的:
说一个大海,这整个大海我们称为第八识,藏识海,怎么会有大海呢?它一定是有它的作用,就是各式各样的水,大海没有水就不能称为大海。他里面的水就是种子,当然这个水有染污的水,也有清净的水,有各式各样的水都在大海当中。就是我们阿赖耶识有各式各样的种子,有善种子、有恶种子,这个种子它遇到这个因缘,风的因缘,吹啊!它就变成了波浪,有各式各样的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整个第八识是个大海,那里面的功能就是水,由这个水生起的各式各样的波浪,叫做现行法。这样子叫做体用因果,非一非异,所以我们从譬喻可以了解这个意思。
这个种子,当然它有罪业的种子,也有善根的种子。不过从这个《成唯识论》意思就是说,它说善根的种子能够对治罪业的种子,它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一个人能够转凡成圣呢?因为善根的种子对罪业的种子有对治义,就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我们虽然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罪业,就像一间房子有黑暗,但是光明的出现,它不必等到千年,一下子就能够把千年暗室破坏。善根的种子对罪业的种子有对治义。
在这个《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引用一段经文:它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喝醉了酒,喝醉了酒来到佛教的精舍,大喊大叫,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大家都不理他,这个人喝醉了嘛!但是佛陀的大悲心,就叫目犍连尊者把他带进来,就叫目犍连尊者把他剃度了。剃度了以后,这个人喝醉了酒,醒过来以后,哎呀!我是一个外道,怎么跑到佛门出家呢?他就捨戒回去了。捨戒回去以后,弟子们就问佛陀说啊:佛陀啊!他只是一个邪见外道,他是一时喝醉了酒才出家,您老人家怎么给他剃度呢?佛陀说啊:我观察他无量劫来,跟三宝从来都没有结缘,今生好不容易喝醉了酒,生起了善心,这个机会不可以失掉。
这喝醉了酒,当中也有薰习义,当然力量薄弱,但是也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有时候,我们登坛,随着佛陀的大悲心,有时候我们研究戒律,才知道佛陀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来引导我们,用种种的方便力来引导我们这些颠倒众生趣向于光明。他告诉我们说,登坛怎么办呢?我们在这个师长面前,正式地发愿,我弟子某某,我过去的…哎呀,过去不要再提了,我从现在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您正式在三宝的面前做如此的宣布,这样薰习的善根不可思议。
也可能您会一时的烦恼活动,还俗了,但是您曾经在三宝当中很郑重地对三宝的宣誓所薰习的那个善根,那他在您的第八识当中是剎那灭、果俱有、性决定、恒随转、待众缘、引自果,在您的生命当中,它一直的保存在您的第八识当中,他不失不亡,不会因为您还俗(当然我们捨戒是捨掉功能的相续啦,诸位研究律学您知道,所谓的捨戒是捨掉种子的相续),但是种子含藏在第八识当中,它那种所谓的恒随转,恒常随顺补特伽罗在生命当中流转,那种您曾经在三宝当中发的那个善愿,那不会失掉的,会引导着您,继续跟三宝的相应,继续在三宝当中不断地栽培善根,直到善根成熟,光明出现,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种子全部消灭为止。
所以这个地方,智者大师他讲出一个料简,我们也可以提一提,智者大师说:有情众生有四类:
第一个是根利遮轻。这种人最难得。有些人在三宝的善根强,他对三宝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特别强,烦恼也淡薄,这个人今生就有一些希望,今生就有消息。根利遮轻,他的遮障轻,善根强,今生一定有成就的。
第二种是根利遮重。他对三宝充满了信心,对佛法的智慧的薰习也够,对诸法实相的观察也特别的正确,但是他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也特别重,他今生要得圣道就困难。但是因为他善根强,他生生世世会遇到跟三宝接触,总有一天善根能够灭除他的烦恼跟罪障。所以根利遮重,这个人还是有希望,佛法是认为有希望。
第三个是根钝遮轻。有些人的种子,他对三宝没有信心,当然没有信心也就没有所谓的智慧这件事情,他是一个一贯道徒,或是基督教徒,但是这个人可是世间的君子,他烦恼也特别淡漙,造了很多的慈善事业。但是他跟三宝没有结缘,他就不能栽培出世的善根,没有出世的善根,他就没有解脱的业,这件事情也是一个大的危险。
第四个是根钝遮重。那就最糟糕了,对三宝也没有信心,烦恼也特别重,智者大师说这些人大部份都是在三恶道,就算偶尔从三恶道出来,也一下子又回到三恶道去。这就是我们的种子有四种情况,就是根跟遮,四种的料简。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种子的生因:
(二)种子生因
这个种子是怎么生起的呢?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两种,一个是本有的:
一、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名“本性住种”。
本性住种就是说,无始劫来,在我们第八识当中,法尔就是不需要任何因缘,这个法尔翻成中文就是本来如此,就是不必有任何因缘,我们一念的明了心当中,就有这种十法界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色心诸法的种子,我们有三恶道的种子,也有成佛的种子,这个叫做本性住种。
第二个:
二、新熏。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名“习所成种”。
新熏就是由您现生的身口意的不断地造作,熏习阿赖耶识而变成的,叫做习所成种。
在整个唯识的教派当中,《瑜伽师地论》它比较偏重在本性住种,《瑜伽师地论》说有情众生,这个补特伽罗有五种种性:第一种是无性种性。这种种性的人,他只有人天的善根,您跟他讲出世的佛法,要他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是不可能的,他是不可能成佛的,这个叫做无性种性,他只有人天的善根。第二个叫声闻种性。这种人他肯定要成就阿罗汉果的,他是声闻种性。第三个是缘觉种性。他要成就辟支佛果。
第四个是菩萨种性。菩萨种性的就是说,他对于大乘佛法能够生起如实的信解,能够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信解大乘佛法,发深固菩提心,名之为菩萨种性。第五个是不定种性。就是他也可能是声闻,也可能是缘觉,也可能是菩萨,他的种性不决定,看他遇到什么因缘来决定。
《瑜伽师地论》认为只有两种人可以成佛,就是菩萨种性跟不定种性可以成佛,前面的三种是不能成佛。所以菩萨种性在这个补特伽罗的根性方面是偏重在本性住种来做判定。《摄大乘论》对于种性的判定是偏重在习所成种,就是后天的努力这一部份。
在《成唯识论》当中的十大论师,我们也把它分成三类,对于种性的差别,有三种的说法:
一、净月(论)师等——唯立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