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直解(第2页)
说是他生,这个他,就是他体,他体所生,这个他体,就是自体以外的,都是他体,这个范围很广啦!比如说:我们这念心跟不如意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起瞋心,我们就说:我这个瞋心是外境加给我的,外境所生。这个他体能够生起这个烦恼,这个在《中观论》说:这样子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体生起了这个自体,为什么这个他体生起自体的时候,两个都是有自体的?且生起两个不同性质的自体?外境是一个色法,色法怎么能够生起心法呢?一个不同体性的人,他怎么能够生起另外一个体性的东西出来?所以这样子是不能建立的。
所以说,外境是一个色法,它是一个色尘,或者是一个声音,这都是一个色法,为什么一个没有明了性的色法,会创造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出来呢?所以这个是不能建立的,他生是不能成就的。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知道,比如说:我们这一念心,有时候心的正念强,我们刚拜完八十八佛,刚刚静坐过,心中有这个戒定慧的力量,摄持我们这念心的时候,我们跟同样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不起烦恼,可以。如果是他体能够生起烦恼,应该任何一种情况跟这个他体接触,都要生起烦恼。但事实上,我们正念强的时候,我们不起烦恼,所以说,这个烦恼是他体所生,是不能成立的。
自体也不能生,他体也不能生,是共生啰?自体跟他体的和合。这古德解释说:说是石头它压不出油,沙也压不出油,石头跟沙合起来也压不出油。说自体也不能生,他体也不能生,当然这两个合起来也不能生。所以这个有自性的烦恼,他说有因缘生是不能建立的,因为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生也不能生,有因缘生是不能成立的。
说是无因缘生,这个烦恼是完全没有理由就生起,这个无因缘生当然我们不能接受的,一切法是没有轨则,只是个偶然,这个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无因缘生事实上不可能。有因缘生不能成立,无因缘生也不能成立,表示烦恼有自性是不能成立。因为它有因缘生也不能成立,无因缘生也不能成立,所以只好说是:“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有自性是不能建立。它只是在某一种因缘的和合之下,所出现的一种剎那剎那生灭的一种虚妄相而已,它不是我们过去所想像的,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坚固,不是这样子。它是一种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叫作无生,或者讲自性空的意思。因缘生当然是自性空,从自性来观察是毕竟空的。
这个无生的道理,在整个大乘的般若波罗蜜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这个魏晋南北朝这个道安大师,他一生是弘扬般若经的,他自己建立一个本无宗,根本的本,无是有无的无,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宗呢?他的论点是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什么叫本性空寂呢?就是说:一切法不是生起以后再消灭的,不是,根本就没有生起。就是说: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和合相,烦恼生起了,其实它没有真实的生起,它是假藉因缘的虚妄的一个和合相,然后虚妄有生,然后因缘结束的时候,虚妄有灭,它不是真实的生起,然后真实的消灭。
这个般若经上说: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犯杀罪。说如果我们生命当中,本来是有一个我的,佛菩萨修无我观,把这个自我给消灭了,佛菩萨犯了杀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本来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一个业力所变现的一种因缘和合相而已。我们这个补特伽罗有情,自己捏造了一个自我,这个我是恒审思量捏造出来的,佛法只是引导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本来面目,恢复到本来面目,因为本来就是无我。所以所谓的证得空性的真理,只是把捏造的自我消失掉,并不是说本来有一个我,现在我们活生生地把这个我消灭了,不是这个意思。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以从这四个相貌来观察,我们找不到它一个生起的真实体性,找不到,知道它是无生。这个无生的意思就是,这个关键点就是它因缘生。因缘生,它没有真实的体性,缘起性空。它不是说,它生起了以后再消失,不是。其实它生起的就是一种虚妄相的生起,它消失的时候,也是一个虚妄相的消失,是这个意思,这个叫作无生。这个是我们讲利根人,他是观这个体空观的。
如果我们这样的道理在理解上有困难,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叫析空观。从时间、空间的分析,来理解这个空性的道理。看第二个:
正妄生时,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
前面的这个体空观是一个不思议境,完全是从理论上的推论。这个析空观它是从一种思议境,就是我们自己能够去理解的一个时空上的观察。说我们这一念烦恼活动的时候,从空间上,它一定有个处所,说:它的处所是在那里呢?在身内。它在身内吗?但是我们身体之内,是心肝脾肺肾的一个血肉的臭皮囊,我们找不到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找不到,所以这个烦恼是在身体之内活动是不能建立起来的。说身体之外,离开我这个色身,另外有一个烦恼在活动,在身外,身心本不相知,如果是在身外,那我的身体就没有任何感觉。但事实上,我起烦恼的时候,我的色身是扰动的,所以身外是不能建立。
坐在中间,其实这个中间,《楞严经》中间本身就是不能建立,所以本来是一个含糊笼统的概念,不是在内,就是在外,没有所谓的中间。所以说,从我们的身内、身外、中间,我们找不到一个烦恼依止的处所,如果它有自性,它是一个真实有自体的东西,它一定有一个依止的处所,但是我们找不到它的处所,这是从空间上来观察。
从时间,就是我们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蕅益大师他也讲说是,这个时间是说是:“未生无潜处”:它还没有生起的时候,没有潜伏的处所;“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说是过去、现在、未来,它还没有生之前,它潜伏在那里呢?如果那个烦恼还没有在我心中活动的时候,它来之前在那里?找不到;正在生的时候,剎那剎那生灭,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体性;它生完以后,它又到了那里去呢?生已无去处。
这个关键点就是在这个“现在”,不在现在,这个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容易理解,还没有生起之前,或生了以后,这个不可得,容易理解。为什么现在心不可得呢?我们这个心识的活动,说是:谓体才生,无间必灭。说是剎那剎那生灭,说我现在很生气,其实你讲这句话的时候,那个生气的相貌已经过去了,那个念头已经过去了,就是它没有住相,正生无住处。所以说,现在心也不可得,因为你讲现在的时候,那个已经流动过去了。所以我们结论:觅心了不可得。就是心识它只是一个剎那剎那生灭的一个虚妄相,它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体的我,没有的。
这个析空观,这个观心,就是业识无常观的意思。用无常的智慧,来观这念心。我们总是认为这个心是一个常住不变的一个连续的明了性,但是当我们从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切割了以后,我们发觉心是流动相的,这个流动相当然是生灭变化的,那就不是一个自我的一个相貌。这个是析空观,这个是从时空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这念心的真实体性不可得。
第三段的总结:
生即无生,终无自性;自性既无,他性何有;自他既无,岂有共性;有尚叵得,况无因生。
这个四段,前面是说有因缘生不可得,说生即无生,因为它这个生起,只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从本性上来观察,是没有真实的生起的自体,所以终无自性;自性不可得,他生当然不可得;自他都不可得,当然不可能共生;有尚叵得,况无因生,有因缘生不可得,无因缘生不可得,所以说他是:是故知无生。
看第三段总结:
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
——《观心法要》——
我们依止前面的体空观跟析空观的方法来观照这念心识,勿令休息,这个东西,你一定是有一定的定课,每一天有一定的这样的时间修止、修观。这样,解种薰发,惑种自消,慢慢地,使令心中的光明智慧增长,心中的无明就能够慢慢地消灭。这个空性的智慧是我们转凡成圣的一个基础,是整个三乘圣道的基础。
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主要的是依止这个信心,说是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我们仰信三宝的功德,我们深信因果丝毫不爽,所以我们这一念心,从这个信心当中生起惭愧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这一念心开始生起这个业果的观察,我们会想办法克己復礼,虽然我们有烦恼,但是我们以这个业果的真理来调伏自己,使令这一念心慢慢地减少恶法的势力,增长善法的势力。刚开始是依止善业而安住,刚开始是这样子的,这个是很正常的次第。当然这个善业,它有安乐的境界,它使令我们安乐,但是我们应该是还可以再进步。
就是这个善业,毕竟是个有相,我们经常依止善业,就使令自己有一个得失的心情,有所得。有所得啊,内心就容易有这个扰动不安,弟子心不安。这个时候,我们会要求自己再进一步地找一个更深刻的一个皈依处,就是般若波罗蜜,妙智慧到彼岸,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我们从这个业力的角度再观察,所谓的罪业、所谓的善业,都是假藉因缘而生,说是这个烦恼是因缘所生法,善心也是因缘所生法,这两个如云如雾的所生法,我们再把它拨开以后,就深观到它的本性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我们找到的皈依处,那是一个真实的皈依处,不可破坏的皈依处,真实地安住下来。
这个菩萨的阶位,它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刚开始的十信,那是完全靠这个信心,靠一念的宗教情操,来支持自己断恶修善。在这个十住位,它就是要空性的智慧来调伏自己的这一念心。我们如果说,完全不修我空观,我们依止自我来修学佛法,就是心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依止这个我来断恶、来修善。这个地方有什么过失呢?就是容易退转。因为你这个有所得的这个自我,当你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的时候,那个强大的势力的时候,你有时候会有无力感,你那个有所得的心,以自我为中心,要你发菩提心,你发动不出来。
你说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烦恼无尽誓愿断你就发不出来。但是你能够深观烦恼本无自性,你能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的烦恼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从本性上来观察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你能够很坚定地发动出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可以的,乃至于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是可以的。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虽然是非常地多,但是从我们的清净本性来观察,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你发菩提心,你就容易了。
所以这个空性的智慧,它跟菩提心是要同时操作的,你没有修我空的智慧,你很难发菩提心的。当然,我们自己经常修我空观,也会使令自己的身心调柔善顺,我们自己有点过失要进步,会比较容易。如果我们都不修我空观,我们身口意有一点过失,这个过失很坚固,要超越很难超越。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这两个方法都是可以操作的。好,我们再看第二段,这个第二段讲位次:
(二)位次
前面是讲修行的方法,这个是他讲伏断的位次,这当中有三个位次:
第一个、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
这个补特伽罗指的是有情众生,我执我见所相应的,就是一切的凡夫、二乘的有学、七地以前的菩萨,他的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缘阿赖耶识,生起补特伽罗我见,那当然,这个是我执相应的,第一个。
第二个、法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这个是法执的。法执它所攀缘的是异熟识,前面的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我爱执是缘阿赖耶识,这个法执是缘异熟识。
第三个、平等性智相应——一切如来,菩萨见道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识”“异熟识”,起“平等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