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回 制度如网巧织就人心似水漫周旋(第3页)
“等我说完方案。。。”
“说不定刚出大门——”
“就会被意外坠落的假山石。。。”
她睫毛轻颤间,语气陡然转媚:
“您说,我配得上这红颜薄命的戏码吗?”
“哈哈哈。。。。。!”
徐沧海拍案大笑,震得茶盏叮当乱响。
这滴水岩的小业务员,竟敢在他面前——
先捅刀子,再演苦情,最后还要撒娇!
他龙飞凤舞地一挥手,像批阅八百加急奏折:
“准奏!”
十年前,沧美集团意气风发,踏上股改上市的征途。然而,光鲜的门面背后,却藏着一个尴尬的现实——“虚胖”。
当时的沧美,旗下仅有2家直营店,其余5000多家门店,全是加盟模式。表面上,它是个横跨全国的商业帝国;可实际上,母公司真正掌控的资产,少得可怜。
这样的结构,在资本市场眼里,无异于“空壳套娃”。辅导上市的券商和投资基金们一针见血:“沧美要是这样上市,股价怕是要跌成地板价。”
于是,他们给徐沧海指了条明路——整合加盟店,转为直营。
整合加盟店:两条路,一个比一个难第一条路:直接收购 沧美集团掏钱,一家一家买下加盟店。可一算账,徐沧海差点没背过气去——
单店估值100万,
5000家店=50亿。
沧美账上哪有这么多现金?就算去融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也不会轻易放款。
第二条路:股权置换 既然没钱买,那就用股票换门店。
具体操作很简单:
先给加盟店估值(比如张山的10家店值1000万)。
沧美集团估值10亿,总股本10亿股,每股1元。
张山把10家店并入沧美,换取1000万股股票,成为股东。
这种模式,在上市前极具诱惑力——一旦IPO成功,加盟商手里的股票就能在二级市场套现,比守着门店赚辛苦钱快多了。
于是,沧美迅速吞并了500多家优质加盟店,置换出去7亿多股。总股本膨胀到20多亿,而徐沧海的持股比例,从100%骤降至66%,勉强卡在绝对控股权的边缘。
在资本市场,控股权分三个层次:
≥66。67%→绝对控股(可修改公司章程);
≥50%→相对控股(能决定日常经营);
<50%但仍是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需依赖董事会)。
徐沧海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66%的持股比例让他如坐针毡。他的算盘是:先上市,再慢慢回购股份,哪怕最终持股不足50%,只要仍是第一大股东,他依然是实控人。
券商们劝他“别急,先稳住股权结构”,可徐沧海等不及,执意递交了上市申请。
结果?第一次IPO就被驳回。
监管层的理由很直接:
“直营店占比不到20%,算什么连锁企业?本质上就是个‘披着连锁外衣的贸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