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再遇新的问题(第2页)
他意识到,仅仅靠口头介绍和宣传资料,很难让别人真正了解大河村的魅力,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才行。
回到村里后,童伟华开始策划邀请一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和潜在合作方来村里实地考察。
“只有让他们亲眼看到我们村的情况,感受到我们研学项目的独特之处,才有可能达成合作。”童伟华对村两委成员说道。
为了迎接考察团,童伟华和村民们一起对村里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布置。
他们把民宿打扫得一尘不染,将研学场地和设备进行了仔细检查和维护,还准备了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
“大家一定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关系到我们村研学项目的未来。”童伟华对村民们说道。
考察团到来的那天,童伟华亲自带领他们参观村里的各个地方。
“这是我们的科学实验室,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进行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童伟华介绍道。
“这边是我们的手工艺工作室,孩子们可以学习竹编、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童伟华一边走一边介绍,眼睛时刻关注着考察团成员的反应。
在参观过程中,考察团成员提出了很多问题,童伟华都一一耐心解答。
然而,还是有一些成员对村里的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质疑。
“你们村的研学项目确实有特色,但交通不太方便,而且周边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这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体验。”一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说道。
童伟华心里明白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他诚恳地回应:“您说得对,目前我们村在交通和配套设施方面还有不足,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善。
我们计划与一些交通公司合作,开通专门的研学旅行专线,同时也在逐步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
考察结束后,童伟华焦急地等待着考察团的反馈。
然而,大部分考察团成员表示,虽然大河村的研学项目有潜力,但目前的条件还不足以让他们放心合作,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这个结果让童伟华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
“我就不信,我们的努力看不到成效。”童伟华暗暗发誓。
他决定加大对交通和配套设施的改善力度,让大河村更具吸引力。
童伟华开始与一些交通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希望能开通从城市到大河村的研学旅行专线。
“我们村的研学旅行项目发展得越来越好,但交通是个瓶颈。
希望贵公司能和我们合作,开通专线,这对双方都有好处。”童伟华对一家交通公司的负责人说道。
交通公司的负责人考虑后说道:“开通专线需要考虑客流量和成本问题,如果前期客流量不足,我们可能会亏损。”
童伟华想了想,说道:“我们可以先进行市场调研,预估客流量。